
說歷史,論古今,杏宇平臺與杏宇平臺 聊聊歷史那些事。大家好,今天我們來說一說一種常見的生活用品,一起來看看它的歷史。 在我們華夏古代,有著很多的東西或者是很多的器具,都有一些浪漫的氣質,其中最為典型的應該就是雨傘了。直到今天,我們來看這個雨傘,都非常的美。特別是具有古典風范的女子,如果打著一個漂亮的傘,那簡直是非常符合女子那種柔美似水的氣質。
而用傳統的方式,做成的那種油紙傘,充滿著古韻風情。尤其是油紙傘上面的各式各樣美麗的圖案,真是讓人覺得這是一個特別美的工藝品。所以,今天要來說一說“傘”的歷史。
在傘之前,人們使用的是“笠”。“笠”就是那種用草編的像帽子式樣的東西,但是在“笠”之前,還有一種可以起到遮蓋與遮擋陽光的東西。而這個東西其實就是一個“蓋子”,杏宇平臺 就是一個在車上邊的一個蓋。根據《周禮考工記輪人》上記載,就有輪人為蓋,也就是說是由制作輪子的人做出來類似于防雨蓋的這個東西??墒俏覀冋f這個做輪子的人做出來的玩意,它應該是一個實心的呀。它也不能光是為了防雨,還是會有別的作用的。
在《左傳》當中就曾經講過這么一段歷史,是講到魏公,讓他的手下拿著雨蓋。然后遮擋在車上面的這個空的地方。目的就是為了遮擋遠程武器的攻擊,也就是為了擋箭。所以說,當時的這種雨蓋,平時用于遮陽、擋雨,打仗的時候還可以當盾牌。而這個“雨蓋”,應該是最早關于雨具的一個發明。等到了孔子時期,這個雨蓋有了一個新的演化。因為它不光是在車上有了,它還可以擱手拿著。在《孔子家語》里邊有這么一段記載,叫【孔子將近行,命從者皆持蓋,已而果雨】。這句話啥意思呢?就是說孔子要出門了,然后跟他的隨從就說你們都拿著蓋啊。結果沒多長時間,果然下雨了。 從這里我們就可以得知,“蓋”就是當時的雨具,而且它不是光用在車上的,而且還能夠手拿。但是這個“蓋”到底是啥?它是方的還是圓的?古文典籍中沒說的出來,可以猜想下。這個東西能出門的時候拿,最起碼應該不太沉。另外這個東西是出近門的時候拿的,那就說明出遠門,拿的時間長了也不行。而且它可以用手舉著,那就說明這個重量應該是適中。那么這個東西的重量大概在10~20斤左右。而“蓋”這個東西,應該就是用茅草編織而成,用于遮擋雨雪的這么一個道具吧。
隨著時間不斷的推移,慢慢的就出現了比較輕便的蓋子。這是什么呢?這就是我們今天仍然能夠看得到的,可帶,可摘下來的“笠”。在《詩經》當中,就已經有了關于“笠”的記載。這里面所提到的“笠”,是一種由草編成的東西,就有點像現代意義上的草帽。而“笠”的出現,最晚是在春秋末年,戰國初年的時候,這個“笠”就已經出現在民間了。那么這個“笠”,是不是就是今天所講的這個“傘”的老祖宗呢?
網友回應